免责声明(Disclaimer):本博文纯属博主自我学习的总结,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月25日,蚂蚁集团(Ant Group Co., Ltd.)正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递交招股文件,并同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A1招股申请文件,启动A+H上市计划。
蚂蚁集团的前身是支付宝(Alipay),2004年12月由阿里巴巴集团设立,2011年独立出来发展数字支付业务,并拓展了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这第二大业务。在使用“蚂蚁金服”这一名字6年后于2020年5月改名“蚂蚁集团”。支付宝是学习国外的Paypal(在线担保交易解决方案),但据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它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包含了微贷、理财和保险。但蚂蚁集团不是金融企业,而是通过公司平台促成金融业务合作伙伴的业务规模,靠收取“中介费”(美其名曰“科技服务费”)赚钱的。从招股书看出,从2019年开始,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的收入已经超过支付收入(2020年上半年占总收入63% vs 36%,其它1%不到)。如果说淘宝是实物的网上商店,蚂蚁则是数字金融超市(英国的金融时报称蚂蚁为“digital financial supermarket”)。
微贷平台里的“花呗”其实就是给那些没有信用卡的人提供服务,你可以先花钱,再还款(有一定的免息期);“借呗”则主要是给那些无法从银行贷款的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提供小额贷款。这些钱金额都不大(所以称“微贷”),但胜在人多,非常有中国特色。理财平台则是公司与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蚂蚁财富提供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固定收益产品和股票投资产品等综合理财产品。比如2020年4月蚂蚁集团与全球最大的投资管理机构之一Vanguard合作推出“帮你投”,从超过6000只公募基金产品中推荐合适的投资组合,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投资金额门槛低至800元,“帮你投”推出后的100天内已吸引了约20万名新客户,合计投资达22亿元。据说“帮你投”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算法。到底有多智能,希望以后有数据让人有所了解。保险平台则通过与约90家保险机构进行合作,推出寿险(包括个人养老金)、健康险和财险。
蚂蚁集团的简要财政数字如下:
项目 | 2020年1-6月 | 2019年度 | 2018年度 | 2017年度 |
---|---|---|---|---|
总资产(百万元) | 315,898 | 271,558 | 237,148 | 133,730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72,528 | 120,618 | 85,722 | 65,396 |
毛利润(百万元) | 42,484 | 60,103 | 44,813 | 41,670 |
毛利率 | 58.6% | 49.8% | 52.3% | 63.7% |
净利润(百万元) | 21,923 | 18,072 | 2,156 | 8,205 |
净利润率 | 30.2% | 15.0% | 2.5% | 12.6% |
蚂蚁集团的毛利率不错(>40%),但净利润率并不稳定,尤其2018年的净利润比其它年度低了好多(只有总收入的2.5%)。如果仔细看一下财务报表,发觉这一年公司花了大量的钱(总收入的55%)在销售费用上,其中97%在推广和广告费用上,主要包括通过支付宝APP向用户发放礼券、奖励及其他激励,以及通过合作伙伴及提供推广物料等进行商家的拓展及推广活动。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领导力,达成服务中国绝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及商家的战略目标,公司在推广及广告费用方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主动投入。达到效果后(2017年底到2018年底期间支付宝APP用户增加了1.19亿),2019年销售费用下降了(占总收入比例的15%)。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这些吸引来的用户能否长期留住,以后是否还要投入巨额推广和广告费?如果有竞争对手(比如腾讯金融)也搞“推广和广告“轰炸,蚂蚁集团的净利润能稳定持续吗?
总而言之,蚂蚁集团是一个科技公司,在金融科技服务上覆盖领域广。如果能在国家政策不限制此类服务的前提下,在客户流量上保持不败(中国14亿人口,目前支付宝APP年度活跃用户10亿+,月度活跃用户7亿+),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不被别人赶超或替代),是有广大前景的。
后记(2020年11月7日):最近中国股市最大的新闻就是蚂蚁IPO的计划(马云称“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IPO”)在即将上市的前两天(投资者新股认购资金都已经交了)被叫停。上交所于2020年11月3日发出“关于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随后蚂蚁称在香港上市也同步暂缓。详情请见博文“蚂蚁暂缓上市 2020年11月7日,星期六”。
最近中国股市最大的新闻就是蚂蚁IPO的计划(本为全世界最大的IPO)在即将上市的前两天被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