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电影“我不是药神”,讲的是中国癌症病人看不起病的故事,今天就听到了英国版的故事。在英国是全民医疗,大多数时候看病是免费的,由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付钱。但也有些药不包在NHS里,病人如果想用得自己掏腰包,或者由私人医疗保险(Private Medical Insurance)付钱。不包的药往往很贵,一种药一个月5000英镑(包括药本身的钱,输液等费用),不就跟电影“我不是药神”一个月4万人民币一样的天价吗?大多普通老百姓是付不起的。
抗癌药贵,一是因为制药公司投入了巨额的钱来开发药,另一方面如果只是“零售”,价钱势必要比“批发”来得高。英国的国家医疗NHS包不包哪个药是由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来决定的。每种新药被药监局批准后,制药公司会给NICE递交一份申请,给一个价格。比如这种一个月病人要自掏腰包5000英镑治疗的药,制药公司2010年给NICE的申请里说此药定价是每支(100mg)242.66英镑(没含VAT税),400mg每支的924.40英镑(没含VAT税)。给药时按病人体重来计算,以5mg/kg来给药(每两周一次),那么70kg的病人每次要924.40英镑(没含VAT税),一个月(两次)就是2218.56英镑(含20% VAT),一年28841英镑(26次治疗)。制约公司给NICE的优惠价(patient access scheme)是800英镑每次(每2周一次的治疗),就是每年20800英镑(优惠了8000英镑,将近30%)。如果病人一年后此药还有效,免费提供药。根据此药能延长病人生存的时间和药的价格(及管理费用等),NICE没有批准此药由NHS付钱,于是病人得自掏腰包,且得不到优惠价。这种治疗晚期癌症的药是一直用到病人病情恶化,也就是效果越好的病人花钱的时间越长,真真是靠钱换命的。
我可以理解国家医疗无法为所有的治疗付费,因为国家的财力也是有限的。作为国家,是从cost-effective角度来评价医疗资源的,把有限的钱合理分配。但是我认为英国医疗制度也可以改革一下,不是非黑即白(要么100%付费,要么0%付费);而是由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这样用得人多,药价可以降下来。比如上面说的药由NICE得到800英镑优惠价,NHS付600英镑,病人付200英镑。 即使病人付90%甚至100%,得到的价钱也比“零售价”低,而且只需付一年内的药费,活得长的人也不用担心没有经济能力“续命”。
说起来中国的医保就是这种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方式。此文所说的药2017年刚刚进了中国医保,争取到了优惠价,而且听说象上海这种大城市的医保病人只需付20-30%(地方乙类医保报销比例能达到50%以上)。在进医保之前,病人每月要花费3、4万人民币。
当然改革的路有时很漫长。那么病人有什么办法自救呢?买个保险是出路,有病不用“倾家荡产”,没病就算支援其他病人。很多大公司给员工提供“Private Medical Insurance”(普通的病和重大疾病如癌症都可以包,具体的看保费和条款)和“Critical Illness Insurance”(得了重大疾病给你一笔钱,保费跟你保的额度挂钩)。通过雇主买价钱和条款都很优惠。说起来医保也算是一种“众筹”,用大家的力量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国家医疗加个人保险,是你未来看病活命的保障!
附:2014年我曾经说过:
在英国,私人医疗保险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
现在我改变看法了,而且大家要趁年轻,还没病的时候买保险。不然象我这种曾经有乳腺癌,治疗已经结束,只是每年复查一次,私人医疗保险(private medical insurance)每月要交保险费(insurance premium)大概400英镑(以上)!我是2008年开始跟着顾主买的集体保险,每月60英镑。 详情请见博文“奢侈品:私人医疗保险 ”。
后记(2018年8月3日):看了凤凰卫视“如何避免因癌致贫”, 菠萝也提倡大家买大病保险,当然更重要的是预防和筛查,不生病或把病控制在早期最好。政府方面是降价和发展经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