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听到别人说他们小时候/年青时读过什么什么中国古典书,我都心生羡慕。因为我小时候除了教科书,没受过别的文化熏陶;除了偶尔读过一两本小人书(还是借的),什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和《弟子归》,都没接触过;等到大了一些(中学/大学期间),什么《左传》、《诗经》、《论语》和《史记》也没读过。但是在我高中毕业(在家等着三年后上大学时)我倒是有一本《古文观止》。我曾经唯一拥有的这本中国古典书已经不知身处何地,不记得那时读过多少篇,但是知道自己还是挺喜欢的。于是今年想着给田田和洋洋诵读《三字经》等启蒙书时,也给自己买了一本《古文观止》。
现在读书不象以前从头开始。午后,在洒满阳光的客厅里悠闲地翻书,随意拣一篇读读。今天读了“冯煖客孟尝君”,挺喜欢。想在这里推荐一下,因为冯煖(又作“冯谖”)的智谋、孟尝君的不求报酬地养士,更为成语“狡兔三窟”出自此文。
冯煖家境贫寒,想投入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当孟尝君询问推荐人冯煖的情况时,推荐人说冯煖既没什么爱好也没什么能耐,但孟尝君还是接受了冯煖。开始冯煖不受重视,他三番两次地报怨(“弹铗而歌”)吃的食物不好(没鱼吃)、出门没车坐、没有养家的东西!孟尝君都满足了他的要求。
终于有一天,孟尝君需要人去收债,冯煖自告奋勇地去了,并且自作主张地以孟尝君的名义让那些欠债的人把债券给烧了,意在为孟尝君买“义”(“焚券贾义”)。孟尝君对冯煖的行为不以为然。但当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弃用而回到自己封地被百姓夹道欢迎时,他终于明白冯煖为他买“义”的意义了。
不过冯煖的功劳还不止于此,他对孟尝君说了“狡兔三窟”的道理,并为孟尝君谋了好出路。他先去梁王那里游说,让梁王用重礼聘请孟尝君去当宰相;再用梁王的举动诱使齐王给孟尝君的封地建宗庙。孟尝君最后做了几十年宰相,没遭受一点灾祸,全靠冯煖的谋划。
附:冯煖客孟尝君
齐人有冯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煖之计也。
这古文读起来还挺有意思的。谢谢分享。
我比较喜欢读传记,很多故事能启发人。